在当今数字化时代,金融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。金融监管总局近期特别提示了三类冒充金融监管实施诈骗的手法,旨在提醒广大民众提高警惕,避免遭受财产损失。
手法一:假冒官方电话诈骗
此类诈骗手法中,骗子会通过伪造金融监管部门的官方电话号码,拨打给受害者,声称其账户存在异常或涉及违法活动,要求受害者配合进行所谓的“核查”或“转账操作”。据统计,仅去年一年,此类诈骗电话就高达数千起,涉及金额数以百万计。例如,某市民张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金融监管总局的电话,对方称其银行卡涉嫌洗钱,要求他立即将资金转至指定账户进行核查。张先生信以为真,转走了数十万元,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。
手法二:伪装监管文件诈骗
骗子会制作看似正规的金融监管文件,如通知书、整改函等,通过邮件、短信等方式发送给受害者,声称其机构或个人存在违规行为,需按照文件要求缴纳一定的罚款或整改费用。在过去的两年间,此类诈骗邮件和短信的发送量呈逐年上升趋势,给众多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。比如,某家小微企业收到一份自称是金融监管总局发来的整改函,要求其缴纳数万元的罚款,企业负责人由于缺乏相关知识,未加核实就进行了转账,最终发现被骗。
手法三:网络社交平台诈骗
利用社交平台如微信、QQ 等,骗子会伪装成金融监管人员,添加受害者为好友,通过聊天逐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,然后以帮助办理金融业务、提供贷款优惠等为由,诱导受害者提供个人银行信息或进行转账操作。近几个月来,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实施的金融诈骗案件数量增长迅速,不少受害者因此遭受了惨重的经济损失。例如,某女士在微信上添加了一个自称是金融监管局工作人员的好友,对方称可以为她办理低息贷款,她按照对方要求提供了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,结果发现账户中的资金被转走。
金融监管总局提醒广大民众,务必保持警惕,不要轻易相信来历不明的电话、邮件和社交信息。如果接到类似的可疑电话或收到可疑文件,应及时与正规的金融监管部门核实,或拨打 110 报警电话寻求帮助。同时,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,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,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